原创: 吕昌笔记
西译校友吕昌:2005级,酒店管理专业
2025年03月12日 12:07 陕西
上周就有看到微信校友群里有人发消息:本月的3月12日在西安翻译学院有校友活动要举办,当天也刚好是西安翻译学院丁老院长的追思纪念日。
当我看到那个报名链接时就速度的点了进去,刚想填写我的信息,就又翻看了一下手机日历,那天刚好是周三,想去看看,但工作也难以放下。于是我想在今天写下点关于我与他的点滴往事,以示缅怀。知道西安翻译学院,认识丁祖诒院长,那也是在遥远的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间段我正在读高中二年级,有一天学校上晚自习试听课,就是学校要求各个教室都要看央视新闻30分或是焦点访谈之类的。班主任倒是不会要求同学们强制看,你可以看,你也可以选择写作业而不看电视。我那晚也是选择了写作业而没有去看那远远的挂在教室最前面、斜掉角墙上的小小电视机。可当我听到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时,我竟然被这个声音所吸引,我抬起头循声望去,远远的看到当时的焦点访谈的一位记者正在采访一个人。当镜头切换到一个个学校操场和校园主干道的画面,看到那一幕幕青春活力、热血沸腾朝气蓬勃的在校学生时,我使劲的揉了揉眼睛、伸长了脖子仔细看清楚了这个学校的名字:西安翻译学院,这个被采访的人就是这个学院的院长丁祖诒。采访中丁院长的一句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落榜生就像烧了七八十度的水,如果再添上一把柴……他们同样会成为高技术人才,他们同样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么方便,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到处都是宽带网络,什么消息新闻都可以很快查到,虽然我知道那个学校的名字,但是也仅仅是知道。那一幕就在焦点访谈不到30分钟的采访中定格在了我脑海中。时间很快,转眼到了高三毕业,面对同级批量的高三复读生的竞争压力,我也隐约的感觉到了些什么。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在翻看那本志愿书的瞬间看到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学院名称:西安翻译学院,当天查询了这个学院的招生情况,我当时不仅仅对丁院长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更惊喜他那个时候提出的“英语敢死队模式”。英语研修五年,学校不承诺给国家承认的学历, 只颁发西安翻译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说实话我想去那个研修院,当时在内心已经定下了,如果高考成绩未能所愿就选择这个学校。
终于,在那一年的开学季,我慌里慌张懵懵懂懂的来到了古城西安,来到了这所叫做西安翻译学院的地方,看见了我曾在高二电视里看到过的那位丁院长。至此,他的每一场校园电视讲话,他的每一次校园大会脱稿演讲,甚至是每一个小场次的多功能厅的报告演说,我都会逃课到场,现场倾听。作为一院之长,在学院里你能时时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谆谆教导。他事无巨细,言行合一,说到做到,这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从大一的羞涩胆怯到大二的“胆大妄为”。那天是早上我刚刚从西区走到东区的餐饮中心的位置,计划去图书馆学习。路上就遇到了丁院长和一行外国人在校园参观考察(后来才知道是美国的一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我当时看到给这一行参观者做陪同翻译的同学没几个,根本就不够用,同时也想这是一个和老外面对面练习口语的好机会,我得抓住。于是我就跟随这一行人边打招呼边聊天,假装是陪同翻译。当我手舞足蹈的按照丁院长的行进路线边走边和老外沟通的时候,就在不经意间走到了院长的身后。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靠近他,之前都是远远的听或是看到他。他把我看了一眼问道“你是哪个学院的”?我生怕他责怪我,我躲过他的眼神轻声说“我是西区的”。这算是我来校两年的第一次与院长面对面对话。最后,在这一美国考察团结束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人在校图书馆留影合照,那也是我唯一一张和丁院长的合影。那张电子照至今还保存在我那个陈旧的MP3随时听里,却因为时间太久,迟迟恢复不出来,变成了遗憾。在毕业离校的前一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在一个下雨的星期一,再一次的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丁院长,我小步快跑似地走过去,和院长打了招呼,算是汇报了一下我的就业情况。那一次算是汇报中的离别吧。毕业后,心中已经对母校念念不忘。心想着能够有一天再次回到那个地方。看看那个校园,看看那个老人。果真,当我毕业后再次回到校园的时候,已经是毕业时节,我是以一位公司HR身份回来招聘的,那一天在企业宣讲大厅外面,远远的望见了丁院长匆匆从大厅走过的身影,本想走过去打个招呼,可公司行程太紧,未能如愿。多年后,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成长虽说自己最终的学历证书不是翻译学院,可我心中依旧以为那个学校就是我最终的毕业院校,那位院长就是我即将步入社会的最终院长。
此文写在老院长逝世十三年的纪念日,以此来缅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