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
10月10日,校长姚书志一行先后前往大唐御筵集团公司、西安华浦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并受到大唐御筵集团公司董事长梢雨洋、执行总裁齐彧、合伙董事王文栋,西安华浦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总裁张玫热情接待。
座谈会上,梢雨洋、张玫分别围绕企业发展现状、核心业务范围、紧缺人才需求展开详细介绍,同时分享了自身在西安翻译学院求学时的成长历程与创业实践经验。二人均表示,母校的悉心培育与关怀,为自己注入了成长的自信与前行的力量,期待未来双方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常态化沟通,深化多领域合作。
姚书志对两位校友的工作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与赞扬,鼓励他们在行业领域中持续创新、勇于突破,祝愿企业未来发展蒸蒸日上。他指出,校友的学习经历与创业实践,为学校后续办学方向调整提供了重要启示;校友的成就不仅是学校办学辉煌的坚实基础,更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鲜活名片”,也是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姚书志同时希望,校友们能继续关心支持母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充分激活校友资源优势,让西译精神代代传承。
同日,校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栾宏一行前往明朗心理·大唐幸福馆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企业创始人吕亚妮、总经理权炜等热情接待。
座谈会上,吕亚妮介绍了企业发展历程。她表示,企业专注于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对心理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尤其在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健康课程研发等方面存在较大人才缺口,真诚期盼与西译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构建长期、全面、深度、专业的合作机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就业合作项目,实现互惠共赢。
栾宏介绍了西译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及学科专业建设情况。他指出,学校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此次到访,不仅是为了开拓就业岗位,更是希望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科研项目合作上,可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研究,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在业务拓展方面,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在毕业生招聘上,根据企业需求精准输送专业人才,实现人才供需精准对接。
访企拓岗促就业期间,校企双方围绕科研项目合作、业务拓展案例及毕业生对口专业招聘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根据2025年“校长书记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安排,校领导积极行动,深入用人单位探寻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为毕业生挖掘更多优质就业资源。校长、书记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带头走进企业,精准把握社会需求动态,引领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当前是2026届毕业生求职的黄金期、冲刺期,西译将积极寻求更高平台、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加大“访企拓岗促就业”力度,推动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副校长王霖及党政办、组织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校友会、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
校长姚书志一行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
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栾宏一行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
喜报|西译科研再获新突破
近日,西安翻译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捷报频传,获批202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202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中年度项目10项,“青博”项目1项,获批数量均在全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标志着学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及服务地方发展研究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王建娜老师的《黄河非遗文化基因的叙事重构与国际传播话语创新研究》获批规划基金项目,该项目聚焦黄河非遗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以叙事重构与话语创新为非遗“走出去”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袁晓辉老师的《“红色文艺 + 数智媒体” 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获批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该项目探索数智时代红色文艺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注入新动能。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我校在全省年度项目328项、“青博”项目108项的竞争格局下表现突出,成功获批11项课题(年度项目10项、“青博”项目1项),覆盖英文学院、国际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充分体现学校学科布局的均衡性与科研实力的广泛性。
学校始终将高层次科研项目申报作为驱动科研高质量发展、激发学术创新活力的关键抓手。科研处联合各二级学院主动谋划、提前布局、精心组织:一方面邀请校内外权威专家,密集开展多轮选题论证会与申报书撰写专题辅导,帮助教师精准研判学术前沿动态、找准研究核心切入点;另一方面在申报关键阶段,联动专家对申报材料开展 “一对一” 深度指导,围绕研究框架搭建、论证逻辑梳理、文本规范校准等核心环节进行全流程打磨,有效破解申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切实提升申报材料的整体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为项目立项突破奠定坚实基础。
下一步,学校将以深化有组织科研模式为核心,以完善青年学者培育体系,强化团队协同攻关能力为抓手,聚焦学术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出更高质量、更具行业影响力与社会价值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西译力量。
陕西民办高校首家:
西译学前教育专业通过
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25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业名单及中期审核专业名单的通知》(教师厅函〔2025〕18号),西安翻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专业认证,成为全省首家通过该类认证的民办高校。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世界通行的国际惯例,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校高度重视师范类专业建设和师范生培养工作,始终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下一步学校将充分发挥通过认证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落实认证理念与标准,扎实做好整改提升,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学校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西译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第二级专业认证 成为全省首家通过该类认证的民办高校
晴!晴!晴!西译雨收晴绽~
晨光穿透云层,在终南山麓洒下碎金般的光斑。这座被雨水浸润月余的校园,终于在某个清晨掀开了烟雨的帷幕。

青砖红瓦的楼宇间浮动着光影的涟漪,梧桐叶上的水珠折射出七彩光晕,连终南山的轮廓都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


雨后的空气里浮动着草木的清香,像是大自然打翻了调香瓶。此刻的西译,正以晴空为笺,邀你我共写一首关于阳光的歌曲。


樱花大道上,阳光正为每片叶子镀上金边,那些被雨水压弯的枝桠此刻挺直了腰杆,将光斑洒在匆匆走过的学子肩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西湖晴雨,此刻在译园有了新的注解。雨季赋予的朦胧诗意尚未褪尽,晴空又为校园披上璀璨的华服。
那些在雨中蜷缩的灵感,此刻正随着放晴的天光舒展羽翼——或许在某个转角,你会与一片飘落的银杏叶撞个满怀,发现它背面藏着的彩虹。
终南山的清风翻动书页,听鸟鸣与翻书声合奏交响。那些在雨季积压的倦意,会被阳光晒成轻盈的羽毛,随着思绪飘向云端。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笔下的晴日,恰似此刻译园的自习时光。
不必困守室内,带上一本诗集,在长廊下寻个光影斑驳的角落。当阳光为文字镀上金边,连晦涩的公式都变得温柔起来。
或许某个瞬间,你会与旁边同学相视一笑,共享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中的生机,此刻正在译园蓬勃生长。
不妨约上师长,在终南山脚下谈谈诗和远方,那些在雨季搁置的课题,或许会在这样的闲谈中豁然开朗——毕竟,最好的灵感总诞生于心旷神怡之时。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同学们啊,莫负这大好春光,让阳光晒干潮湿的衣角,让清风拂去眉间的倦怠。
在树下背几个单词,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青春本就该这样,在晴空下肆意生长。
这方晴空将化作书页间的光斑、茶杯里的暖意、镜头中的剪影,永远守护着青春的炽热。
愿我们在每个被阳光亲吻的日子里,把青春写在终南脚下,把梦想刻进岁月。
《丁祖诒教育实践创新研究》正式出版发行
由理事长丁晶和丁祖诒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高金星撰写的学术研究著作《丁祖诒教育实践创新研究》,近日正式出版发行。
《丁祖诒教育实践创新研究》历经三年的社会调研、实地访谈、文献梳理、精心撰写、修改完善,前后六易其稿。全书30章、122目次、53万字,其主要内容包括“丁祖诒教育人生及其社会地位、影响概述”“丁祖诒教育理念的萌芽、形成与发展” “‘场地就是生源’的民办高校基础发展观”“‘第二希望工程’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营利公益性社会主义办学宗旨”“‘丁氏教育模式’的科学内涵及其时代效应”“‘创东方哈佛’的信仰建树及其社会影响”及“西译精神”“高尚教育”等。全书框架体系严密完整、主脉主线条理分明,以主要教育理念的倡导、发展时间为经,以主要实践创新的显著业绩、成效概论和多视域纵横比较分析为纬,由远及近、由理到实、层递分进,多笔触着墨、多路径寻迹、多方位突破。诚如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为该书所写的《序》中所述:这部厚重的《丁祖诒教育实践创新研究》著作的完成,意义深远。整个著作立意高远、主题突出、材料翔实,论述科学、系统、深刻,有着重要的学术学理价值和实践借鉴价值,这也利于后人能够更加全面地去认识丁祖诒,了解丁祖诒,研究丁祖诒,学习丁祖诒。
《丁祖诒教育实践创新研究》是一次较为科学系统、全面深刻地对被誉为“我国当代民办教育的拓荒者,杰出的教育家”丁祖诒先生50年的教育人生,尤其是27年的民办高教奋斗征程中领先的教育理念及其成功实践的学术学理探索,也是第一部对丁祖诒先生领先的教育理念及其成功实践进行全方位、多视域探索的学术研究著作。这不只有助于客观科学地认识丁祖诒先生领先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创新在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社会影响、历史地位和教育创新探索意义,更对回望民办高教创新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如何以矢志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执着追求和胸怀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与时俱进无私奉献的精神,致力民办高教事业、展望民办高教前景、向着更远目标奋斗,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从一个宏阔的教育和历史视域,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全面深化,《丁祖诒教育实践创新研究》这一学术研究成果,以及这一学术研究成果的研究对象——丁祖诒先生,其所承载的思想内容、蕴含的精神情怀,也必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
通权达变谋转型:
西译举办地方应用型高校
“十五五”规划思考报告会
【编者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深刻变革的关键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快应用型转型的明确导向。面对民办高校生源结构性变化、人工智能技术冲击等多重挑战,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关乎学校生存与发展,更关乎每一位师生的未来。
在此背景下,西安翻译学院正式启动“转型发展怎么看怎么办”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本次大讨论不仅是学校“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思想先导,更是巩固审核评估成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抓手。活动围绕“为什么转、转什么、怎样转”三大核心问题,设置十大研讨题目,涵盖专业整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OBE理念落地等关键环节,旨在通过深入研讨,凝聚共识、明确路径、激发动力。
为提升讨论质量、拓宽视野,学校特邀高等教育领域知名专家来校开展专题报告,分享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同时,各学院、职能部门将分组开展深度研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形成可落地、可操作的转型思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希望全校教职工以此次大讨论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主动思考、积极建言,把思想统一到学校转型发展的大局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目标上来,共同书写西安翻译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0月15日,西安翻译学院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第二期启幕。四川轻化工大学原校长庹先国教授应邀作题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十五五”规划思考——以四川轻化工大学为例》的报告。理事长丁晶,校长姚书志出席,副校级领导、各二级学院和职能处室科级以上干部听取报告并开展分组讨论。副校长武忠远主持。
庹先国首先抛出当前高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即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理念需要根本性突破,当前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的适配度矛盾突出等,通过对因循守旧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匹配、过度强调专业化、人口出生率下降、AI影响等系列因素的分析,给出了高校的发展路径——精准定位自身特色,聚焦内涵式发展,形成比较优势,成长为处于不可替代竞争位置的高校。他强调,高校战略规划要谋全局、谋重点、谋长远,基于校情以及对内外部竞争优劣势的剖析,结合社会取向和趋势,最终实现发展突围。
庹先国结合四川轻化工大学“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制定及实施,讲解了高校发展规划制定的方式方法及实践路径。他强调,高校如何发展,要考虑的首先是“扬优势、强特色、活下去”,把已有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产业的竞争力,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闯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化路径。他以“转变观念、五个融合、实干为要”为关键词,结合四川轻化工大学白酒产业学院的成立和取得突破性发展为例,阐述了应用型高校的学科建设要解放思想,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全校上下大胆破局,培养学生成长为炙手可热的市场抢聘人才,凭借比较优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其中,他以外语专业支撑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思路,实现了理工学科与外语学科“1+1>2”的优秀结果,走出了一条国际化人才培育和输出的成功之路,对我校的转型发展有着重要启迪。他强调,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就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谋划”,从“粗放扩张”到“精益治理”的进化路径。随后他讲解了制定战略规划的“分析—谋划—行动—评估—再提升”的循环体系路径,阐述了战略规划制定的注意事项,使其实现“改革—稳定—发展—质量—特色—水平”的闭环逻辑。
四川轻化工大学原校长庹先国教授应邀为西译作报告
庹先国多次深入谈及自己对高校干部工作的体会。他认为领导团队要在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要有执行上级“政策文件”的担当、围绕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担当、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的担当、围绕服务“三学”(学院、学者、学生)的主动担当、围绕形成高效执行力的担当,要树立主体观、服务观、敬畏观。管理者应具备思路战略方案化、方案谋划项目化、项目实施具体化;在执行力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肩上有责、手上有招、脚下有路。他多次强调,高校呼唤实干家,既要想干、愿干、积极干,又要能干、会干、善于干。
本次报告内容立意高远、启发性强,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价值,为学校转型发展和制定“十五五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与会者专注聆听、认真记录,展现出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再次增强了大家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
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苍向荣表示,庹校长带领四川轻化工大学围绕“研学结合、产教融合、特色发展”战略,实施“校地、产教、研学、军民、国际”五大融合工程,走出了一条适合地方高校发展的新路径,开创了学校变革发展的新局面。这场报告不仅是对高校发展蓝图的战略擘画,更是对高校规划部门工作理念与方法的深度启迪。我校应通过系统性设计,构建兼具前瞻性、操作性的“十五五”规划,真正实现从“纸面蓝图”到“发展实景”的跨越。
凤凰数智传媒产业学院副院长陈智明表示,此次报告对学院后续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启发作用。目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传播时代全面到来。“十五五”期间,也是学院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与挑战。学院将联合产业资源,根据行业发展动态,推行“分层分类”培养,加强“双师”教资建设,培养产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学院将在校企合作基础上,解放思想,深化“产教研”融合,将“招就培”三个齿轮严丝合缝,力争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产业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赵娟茹老师表示,报告中多次强调高校应“体现自身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其比较优势是深耕“母语文化与文学”。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我校可将人才培养与地方文旅融合、文化产业升级等需求绑定,比如增设非遗传承、文旅文案策划等特色模块;同时,推动汉语言文学与新媒体、教育技术等领域融合,打破传统的文科壁垒,培养出具有坚实的文化文学深度理解和文字驾驭能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前瞻性的报告内容引发了广泛深思,随之举行的分组讨论更将学习热度推向高潮。各分会场内,与会代表围绕“转型发展怎么看、怎么办”畅所欲言,并结合工作实际展开热烈的思想交锋。这场高质量的思想碰撞,将报告的理论启示转化为行动思路,并升华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集体共识与战略蓝图,展现出全体教职工齐心聚力、共赴新征程的坚定决心。
历史性突破:
西译学子斩获中国国际
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银奖
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全国总决赛在河南郑州举行。10月14日上午,西安翻译学院“固若金‘镗’”项目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职教赛道创业组全国银奖,实现学校在该顶级赛事中的历史性突破。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是西译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现,更标志着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发展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本届大赛由教育部等12个部委与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秉持“更中国、更国际、更教育、更全面、更创新、更协同”的总体目标,共吸引了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实现了世界百强高校全覆盖,已成为推动中外科技交流和青年人文交流的国家级重要平台。大赛期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通过线上致辞,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和创新创业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勉励广大青年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与世界发展大局,用智慧与实干勇立时代潮头。
荣誉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耕耘与矢志不渝的创新。自2024年12月大赛校赛启动以来,全校上下高度重视,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截至2025年5月,全校累计申报项目3000余项,经院赛选拔、校赛网评、两轮评审及校级决赛,最终75支优秀团队脱颖而出。随后,通过省赛前训练营及排位赛的锤炼,62个项目代表学校征战省赛,夺得4金15银29铜,共48项省级奖项,推荐至大赛总决赛项目共计3项。最终“固若金‘镗’——优化新型结构幕墙装设,共建楼宇舒适新质发展”项目团队入围大赛总决赛现场。
“固若金‘镗’”项目团队自2021年5月组建并注册公司以来,始终坚守“以专业赋能社会”的初心,以推动幕墙建筑节能环保、服务建筑行业绿色发展为己任。这支汇聚了国际商学院、英文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等多学科背景成员的跨专业团队,四年来深耕一线,足迹遍布63个施工现场,走访27家设计院,系统整理图纸13582份、材料参数25262个,构建起专业的幕墙数据库,探索出一条从理论研学、前端设计到施工实践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路径。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及校级荣誉38项,正是其实力的有力证明。
此次获奖,是西安翻译学院长期致力于跨学科融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式成果。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已有效带动就业,形成了“以项目带动实践,以实践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生动诠释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
时代呼唤创新,青春铸就未来。此次历史性突破,必将进一步激发西译学子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励更多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西安翻译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速项目成果转化与产业对接,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加坚实的西译力量。
西译举办2025年“铭记·启程”迎新晚会
10月16日晚,2025年“铭记·启程”迎新晚会在风雨操场精彩上演。校长姚书志、部分副校级领导、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与全体新生、外籍教师及留学生代表一同观看。晚会进行了线上同步直播,吸引了众多师生、家长和校友的关注及观看。
晚会分为“传承”“铭记”“启程”三个篇章,以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和奋进新征程为主要内容进行表演,节目多元荟萃,精彩绝伦。各类表演争奇斗艳,共同交织成一片璀璨的艺术银河,舞蹈《终南赋》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将终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沉浸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器乐演奏《水龙吟》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精湛的技艺,让人领略到传统音乐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现代艺术对传统的创新探索。朗诵《我们在纪念什么》声情并茂,引发了观众对家国情怀的深刻思考。校企合作单位科大讯飞携惊喜亮相,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机器狗先后登场,以精准协调之姿将科技与艺术交融,为晚会增添时尚亮色。现场特别设置的国际文化交流环节同样吸引眼球,留学生携手流行音乐社,共同演绎歌曲《最炫民族风》。中外师生同台献艺,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充分体现了西译校园的国际化特色的同时,也向外籍师生做了一次精彩的中国文化展演,既让新生们感受到学校开放包容的育人氛围,也让外籍师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具象的了解。
舞蹈《终南赋》
留学生携手流行音乐社共同演绎歌曲《最炫民族风》
大合唱《永恒的坐标》
校企合作单位科大讯飞的AI机器人和机器狗参加演出
这场精彩晚会的背后,是数百名幕后工作人员近一个月的辛勤付出。团委、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社团的师生们齐心协力,从节目策划、排练审核,到舞台布置、灯光音控,以及现场志愿服务,每个环节都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与智慧。
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迎新晚会圆满落下帷幕。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情感的凝聚与传递,强化了新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025级新生将在西译这片沃土上,以“读书”为基石,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涵养家国情怀;以“做人”为根本,砥砺高尚品格,塑造健全人格;以“变革”为羽翼,勇敢探索未知,开拓广阔天地;以“奋进”为风帆,乘风破浪,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西译召开本科教育教学
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推进会
10月17日,西译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推进会,全面总结评估整改成效,部署下阶段重点任务,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校长姚书志出席并讲话,部分副校级领导、各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会。副校长武忠远主持。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处长柳国勇对审核评估整改工作进展进行汇报,系统梳理了思政教育、国际交流、教学投入、实践教学、师资建设等多方面成果,剖析问题并提出改进方向。汇报内容数据详实、案例具体,为后续整改工作提供了依据。人力资源处副处长武娟、英文学院副院长李燕、国际商学院院长刘俊霞分别就师资整改、外语人才培养、学院审核评估整改进行汇报,展示特色做法,聚焦问题与成效,阐述整改思路、举措及未来规划。交流讨论环节,参会人员围绕相关问题交换意见,建言献策。
姚书志在总结讲话中,对前期整改工作成效给予肯定,并强调审核评估整改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契机与重要抓手。他对下阶段工作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对标对表,自查自纠。要严格对照评估指标体系和反馈意见,将问题精准分解落实到位,确保整改工作有的放矢、精准发力。第二,整体推进,协同联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处等协调部门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健全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责任,打破部门壁垒,解决协同不足等问题,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强大合力。第三,强化担当,夯实责任。将整改责任层层落实到职能部门、策划部门、院系及相关责任部门,着力解决能力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整改工作落实落细。他鼓励大家务必要凝聚共识、团结一心、全力以赴、高质高效完成审核评估整改工作。
目前,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压实责任、细化措施,确保整改任务落地见效,为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