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我们在硕果累累的金秋迎来了伟大祖国的75周年华诞。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相信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都涌动着无尽的感慨与自豪。因为国庆不仅是一个纪念日,它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壮丽史诗。回顾往昔,那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
国庆,是对历史的铭记,是对先烈们的崇高敬意。从华夏文明起源到近代列强的侵略,祖国母亲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挫折;然而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前赴后继,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铺就了今天的幸福道路。
国庆,也是对当下的珍惜。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富强的新时代。城市里车水马龙,繁华似锦;乡村里青山绿水,田园如画。我们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接受优质的教育,能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能在便捷高效的网络世界里获取信息,也能在蓝天碧水的大自然里徜徉沉醉。
回首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进步,都少不了一群朝气蓬勃的身影。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在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事业中。他们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今日之中国。青春究竟是何模样?我想它应是红色的记忆,是坚定的信念,是不懈的努力,是奋斗的足迹,是一段关于成长和梦想的故事。
1920年在浙江义乌,一个不到30岁的青年夜以继日地在翻译,反复推敲字词语句,以至于忘我地拿粽子沾了墨汁。他就是陈望道,翻译的正是《共产党宣言》。此书一经问世就引得进步知识分子竞相购买、阅读。由此也引出了一段佳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陈望道同志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的革命青年还有很多,赵一曼、杨靖宇、江竹筠、刘胡兰、董存瑞等等,他们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革命赞歌,用鲜血铸就了新中国的基石。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如璀璨的星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青年依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1954年建造北京展览馆时,胡耀林等18名团员青年组成的青年突击队把原定478天的工期缩短至11个月,成就了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承载着时代的希望和梦想: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的70后用身躯筑起生命之墙,抵挡了无情的洪水;成长于国家快速发展年代的80后用双肩扛起残垣,创造了大地震后的一个个生命奇迹;出生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90后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成为疫情下的最美逆行者;现在我们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青年也正在担当起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他们敢于表达、勇于追梦、充满正气、青春正盛,活跃在新时代的各行各业,有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有卫国戍边的战士,也有竞技赛场上的中国健儿。
没有人永远年轻,却永远有人正年轻。西译青年们要立志,结合所学专业,练好过硬本领,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结合未来发展所需成为应用技术型的有用人才,在青春奋斗中建功立业,为国家进步发光发热。西译青年们还要立德,成长的道路上品德修养同样重要,我们应具备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锤炼个人品德,做到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成为新时代德艺双馨的优秀青年。西译青年应该和所有新时代青年一样,与国家同频共振: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这其实就是青春的模样。它不仅是对个人的期许,更是对中华民族的庄严承诺。让我们以青春之名,向未来宣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断描绘新的宏伟蓝图,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