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西译文学与传媒学院被授予“曹灿杯”青少年朗诵展示活动“优秀朗诵人才推选基地”
近日,西译文学和传媒学院被西安市教育学会、西安市教育学会语言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曹灿杯陕西省活动办公室正式授予“优秀朗诵人才推选基地”。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学院在朗诵人才培养方面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我校在语言艺术教育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曹灿杯作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朗诵赛事,致力于为广大朗诵爱好者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推动朗诵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学院凭借其专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在语言艺术教育方面的卓越成果,成功获得优秀朗诵人才推选基地的称号。
据悉,文学和传媒学院在第十届“曹灿杯”全国朗诵展示活动中,获得个人奖项四人,集体奖项两组,在全省及行业内均获得较好的反响。在今年即将到来的第十一届活动中,文学与传媒学院将继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通过学院积极接洽,还将与第十一届“曹灿杯”朗诵展示活动主办方展开深度合作,组织百余名学生志愿者全程参与赛事的服务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学院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服务赛事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朗诵艺术。
获得此项荣誉,既是对我校师生能力的认可也是责任。未来,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各方行业平台的合作,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艺术领域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为推动艺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春晖沐桃李 筑梦启新程—— 西译召开2025年春季受资助学生座谈会
3月25日,我校2025年春季受资助学生座谈会召开。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恒,学工部部长张祥宇,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丁敬元及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老师参加座谈会,部分受资助学生代表参与了座谈交流,会议由张祥宇主持。
会议伊始,丁敬元现场解读了2025年春季学校资助政策调整的要点,强调学校资助工作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资助与育人有机结合。他回顾2024年资助工作成果时指出,学校通过国家政策保障、学校特色项目设置、社会资源协同三个维度持续推进“三维一体”发展型资助体系,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发展需求。
会上校领导为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筑梦奖学金获得者颁发了荣誉证书。三名受资助学生代表结合个人成长经历,分享了资助资源对学业规划、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并就加强政策宣传、优化资助服务等提出建议。自由交流环节中,同学们围绕“学业发展”“能力提升”“感恩实践”等话题踊跃建言,与会领导一一回应,表示将吸纳合理化建议完善工作体系。
“译心”学习互助团团长王思瑶同学现场宣读了《春晖送暖·成长接力倡议书》,号召全体受助学子积极参与公益实践与学业互助活动,提出“做微光的传递者、做知识的播种人、做成长的同行者”三点倡议。现场学生热烈响应,纷纷表示将主动加入实践项目,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回馈社会。
张恒在总结讲话中强调,资助工作要始终秉持“精准施策、育人成才”的理念。他对受助学生提出三点期望:一要善用资助资源,将资金转化为成长动能;二要勇担时代使命,积极参与学业互助与实践,全面提升综合能力;三要永怀感恩之心,以“向上、向善、向美”的姿态回馈社会。同时,他要求资助管理部门结合学生需求,推进资助工作规范化、精准化,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本次座谈会通过政策解读、经验分享、倡议动员和师生互动,实现了“解困惑、听心声、促发展”的预期目标。学校将持续推进资助与育人的深度融合,优化“保障+发展”的资助育人机制,助力学子在新时代征程中书写无愧于青春的人生奋斗篇章。

伯渝文化交流座谈会暨“攀无止境、自强不息”分享会在西译举行
3月27日,劳伦斯世界体育大奖获得者夏伯渝先生到西译交流座谈,为西译师生带来题为“攀无止境、自强不息”的分享会,并于同日下午召开1975年中国队珠峰队友西安见面会暨50周年纪念会。夏伯渝攀登运动研究中心主任张娜及1975年珠峰老队员6人出席活动。活动前,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热情与夏伯渝先生会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恒,体育学院领导班子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交流座谈会由党政办副主任王静文主持,分享会由教务处处长秦晓梅主持,见面会由张娜主持。
传承攀登精神 赓续奋斗情怀
交流座谈会上,张恒代表我校师生向用钢铁意志丈量生命高度的夏伯渝先生致以崇高敬意,随后介绍了西译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我校依托秦岭自然资源,将户外运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开设攀岩、户外登山、定向越野等特色课程,让学子们在绝壁险峰间锤炼意志,在校外实践中感悟生命。我校体育学院作为西北民办高校首个专业体育院系,始终践行"以体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首创“健康体适能+专项技能+户外实践”三维培养模式,构建起“课堂-俱乐部-竞赛-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育人体系。近三年以来,学生各类赛事中获奖丰硕,印证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已深深融入西译文化。夏伯渝先生用43年5次冲击珠峰的精神,与我校追求变革、奋进的校训产生了强烈共鸣。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锻造灵魂。正如夏伯渝先生曾说:挫折比登顶更让人难忘。这种超越胜负、永不止息的精神追求,正是我校打造体育文化的内核。希望我校师生能够通过夏伯渝先生此行,在怀揣西译精神奋进的征程中,深刻理解攀登精神的内涵,将之结合自身事业学业,谱写出新时代教书育人与成长成才的新篇章。
张娜表示,西安翻译学院背靠秦岭,体育专业及文化内涵丰富,作为民办高校值得赞赏。随后她对夏伯渝攀登运动研究中心作了介绍,并表示后期双方可以在相关项目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合作。
在观看央视夏伯渝宣传片后,双方就合作可能的方向进行了交流探讨。
精神永不褪色 薪火相传育人
为弘扬拼搏进取精神、激励西译学子在新时代勇攀高峰,夏伯渝先生在“攀无止境、自强不息”分享会上,精神抖擞地为我校近300名师生宣讲了自己的攀登历程,阐释了何为攀登精神。
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在极限环境中保持冷静、突破自我边界。他表示,自己原本喜爱足球,偶然的机会让自己入选国家登山队并带着国家使命参加1975年的珠峰登顶任务。回撤途中由于队友体能虚弱,他毅然将自己的睡袋让给队友,致使年仅26岁的自己永远失去了双腿。他讲述了自己不能再上球场的遗憾,以及自己不断与病魔进行激烈顽强斗争的经历,感人肺腑,令人敬佩。他战胜万难,穿上假肢一次次去尝试不可能,去尝试珠峰登顶。但珠峰梦充满曲折。最终在经历过冰崩、地震、暴风雪等四次无缘登顶后,在69岁时第5次启程珠峰并登顶成功。他生动的讲述以及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让年轻学子们直观感受到“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精神力量。
他鼓励同学们:你觉得不可能的事,一定要去尝试,去探索自己的潜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人生就是一场长征,要去经历,去体验,去追梦。追梦路上,你我皆少年。他表示,自己还将不断地到世界各地去攀登,并讲述了自己的全球7+2计划、重走长征计划、百城千山计划以及到沙漠、戈壁、草原等户外去探险的想法。他号召同学们要多参加户外运动,不仅对健康体魄有益,而且对顽强意志的磨砺有着重要意义。
互动环节,我校学生积极向主讲人请教问题。夏伯渝先生就各类户外攀登相关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做了解答。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为先生顽强的意志和攀登精神所震撼,这也对自己未来在人生中面对困难时增强了对抗勇气和鼓舞力量。
历史见证者齐聚 重温"中国高度"
下午,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特别聚会在我校一号综合楼三楼会议室温情上演。6位老队员齐聚我校,与师生代表共同追忆峥嵘岁月、畅谈攀登精神。这场见面会,既是一次历史荣光的回望,更是一堂生动的精神传承课堂。
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珠峰,不仅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壮举,更完成了珠峰高程的首次精确测量,为世界地理研究贡献了“中国数据”,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中国的荣光。此次,通过6位老前辈的温情回忆,再次将现场师生带回了那个用生命丈量世界之巅的激情年代。老前辈们表示,登山面临的风险巨大,夏伯渝先生冻伤后还坚持自己下撤的顽强意志让人至今难以想象;登山精神对自己的一生具有非凡意义,在自己人生中遇到任何困难,都觉得更易克服。登山需要精神、体力、毅力等各方面能力,希望同学们要锻炼好身体,培育坚强毅力,涵养攀登精神,为国争光。
此次文化交流活动是一场特别的“课堂”,不仅让历史照进现实,更让攀登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照亮西译青年学子的前行路。参会学生们纷纷表示,自己从英雄前辈们的事迹中汲取坚强力量,厚植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锤炼品德,培养健康身心,积极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校际联手 深研民办院校人才战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副校长徐玢一行来校座谈交流
3月28日上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副校长徐玢,人力资源部部长曹璟、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杨静等一行五人到访我校,双方围绕新时期民办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我校纪委书记、人力资源处处长马向阳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张乐主持。
会上,马向阳首先代表学校对华清学院同仁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他系统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我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马向阳指出,作为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办高校,我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完善培养体系、优化评价标准等举措,逐步构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特别是在应对各类教育教学评估过程中,学校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师资队伍建设路径,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徐玢详细介绍了华清学院的办学情况。她表示,华清学院作为一所正在转型发展中的独立院校,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学院依托母体学校优质资源,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为学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徐玢强调,此次来访主要目的是学习借鉴西安翻译学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绩效考核、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创新做法,为华清学院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在深入交流环节,双方围绕民办高校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展开热烈讨论。马向阳结合我校实际,分享了在优化师资结构方面的实践经验。他指出,民办高校要立足实际,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创新发展思路,通过建立长效机制,逐步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在专兼职教师比例把控、职称结构优化等方面,需要制定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曹璟就当前学院在转设过程中遇到的人才队伍建设难题进行了交流。双方重点探讨了如何平衡师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优化行政与教学人员结构、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等具体问题。
座谈会期间,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我校宣传片,全面了解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成就。会后,双方根据职能对口原则,分组进行了对口领域的专项工作深入交流。
此次交流活动,双方立足新时代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新要求,围绕师资结构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创新等关键议题深入研讨并达成多项共识,成效显著。通过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两校将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与经验互鉴,共同探索内涵式发展新路径。此次交流不仅深化了校际友谊,更为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